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辛锋:想做“瓷器活”,得有“金刚钻”
发布时间:2024-03-17 信息来源:
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核工业拥有一批大型科研设施,它们作为开展基础研究的支撑平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核心的利器,对于获取原创成果、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些“大国重器”,有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大科学装置”。
当前,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基础科研的竞争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刚刚闭幕的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基础研究主要解决从0到1的创新性科学问题,从底层和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辛锋表示,想做“瓷器活”,得有“金刚钻”。基础研究、前沿科学研究离不开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是检验和转化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对基础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起着重要支撑作用。
为此今年两会,辛锋提交了关于强化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助力核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呼吁加快推动我国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综合利用。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这是一份原子能院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成绩单: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准确测定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40多种元素的含量;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成果首次揭示宇宙最古老恒星中的钙丰度之谜,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发表;
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海水提铀工程化提供了材料研发新范式;
2023年首次分离出丰度大于99%,纯度大于99.5%的镱176同位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扭转我国医用同位素无载体镥177前体材料——高丰度镱176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
基础科研犹如灯塔,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说,基础科研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引领一场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两核”重组以来,中核集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重大核科学技术攻关,把科技创新摆在战略核心位置,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了整体性、体系性的技术升级换代,正从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阔步迈进。
辛锋介绍道,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我国唯一的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工程性核科研综合基地,原子能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多项成果属国内首次。
如,研制出国内首款MGy(兆戈瑞)级抗辐射三线译码器芯片,是宇航级芯片抗辐射总剂量1kGy的1000倍,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基于强流回旋加速器的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样机,为下一步开展BNCT商品机定型和临床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230MeV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及治疗端通过验收技术测试,实现成套质子治疗系统国产化,对于扭转我国质子治疗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建成了我国首个应用于研究堆退役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退役虚拟仿真交互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退役工程数字化水平……
而这些可圈可点的成绩,离不开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持续发力。
加快推动我国核领域 大型科研设施综合利用
而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大力推动基础科研,任重道远。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辛锋指出,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
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大科学装置相当于是对人类眼睛、耳朵、手的观测能力的延伸,扩展着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边界。
纵观国际,美、俄等核大国高度重视大型核科学设施的资金投入,经费主要由国家保障支持,目前已建成众多世界一流、功能强大的核科研设施。美、俄在运的研究堆、加速器等大型核科研设施运维良好,成果显著,有力支撑了其在核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而聚焦我国,现有大型核科研设施数量相对偏少,性能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同时,部分大型科研设施的运维经费支持较低,经费缺口非常大,导致部分大型科研设施运行时长不能满足基础科研需求,未充分发挥其科研试验平台的重要作用。
为此,辛锋建议加快推动我国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综合利用:
一是建立开放共享制度,提高利用效能。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有偿开放共享制度,加强大型科研设施使用管理,面向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有偿开放,提高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效能,缓解经费压力。
二是加强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运维补助经费支持。建议国家对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足额核定每年的运维经费,并全额支持满足基本运行需求的运行人员费,确保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充分发挥作用。
辛锋表示,通过提供先进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平台,支持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为高新技术的突破提供重要平台和关键手段。大型科研设施在建造、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促进我国核科技的发展。
布局新赛道、构建新动能、探索新模式
如今,瞄准基础研究前沿的全球科技竞争已经激流涌动。面向未来,该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如何厚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土壤,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面对这一问题,辛锋进行了深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在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重点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建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代核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中核集团实现“三位一体”奋斗目标最核心的科技支撑,原子能院下一步将在布局新赛道、构建新动能、探索新模式上持续纵深推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布局新赛道。围绕未来能源,布局快堆先进核能系统,走稳走实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围绕未来健康,布局粒子治癌、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核药诊疗,为“健康中国”提供新方案。
二是加强创新策源,发展构建新动能。夯实核科技创新基础,在核物理、核化学、核探测领域探索新结构、新反应、新机理和新域新质技术,在制氢、供热、海水淡化等核能非电应用领域突破一批工程化产业技术,在大气治理、废水处理、智能装备等核安全与环境领域推广利用先进核技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辟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在核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加强研产融合,探索打造新模式。加强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等平台的创新协同作用,推进快堆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强核心大协作”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全球视野顶层谋划布局人才发展,开展龙马工程、人才特区建设,全方位培养、激励、保障人才,全方位调动科研人员干事热情和创新动力。(胡春玫)